了解最新实验室动态及行业资讯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:
去仓库找个“连接器”,结果发现A仓有叫“铜头接线端子”、B仓有叫“黄铜头”、C仓的叫“电工接头”,但其实这三样是同一个东西;
有一次采购下了5单“黑色塑料壳”,结果一看,每个供应商给的都不太一样,有的带螺丝孔,有的不带;
财务对账时看到好几个“电机”,结果编号、名称、价格都不同,问技术,技术说这几个其实是一个型号,只是叫法不同。
这背后其实就是一个核心问题——没有统一的物料编码。
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物料编码这件事。
物料编码,就是给每种物料分配一个唯一的编号,像身份证一样。
只要这个编号确定了,不管你在哪个系统、哪个表单、哪个部门——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。
打个比方,你去超市买瓶可乐。
对你来说就是可乐,但对超市的系统来说,它有一个唯一的条形码编号,比如“54321”。 只要一扫码,收银系统就知道你买的是哪种、多少钱、有没有库存。
企业里的物料编码,其实就是这个条形码的逻辑。每个物料,都有一个唯一编号,系统就靠这个编号识别它是谁。
为什么要用编码,而不是直接写物料名称?因为:
一个物料,可能有好几种叫法;
不同的物料,名字可能很像;
没有编码,系统识别不了,流程也跑不通。
我拆成五个最基本的原则:
一个物料,只能有一个编码,这是最底线。
不能今天叫这个编码,明天又建了个差不多的物料,起了另一个编码。 一物多码、一码多物,是企业里最常见、最致命的数据混乱源头。
编码一旦建好,不能轻易改。
物料编码是系统之间、单据之间的关联锚点。 你一改编码,所有历史订单、库存记录、财务账目都跟着出问题。
所以要记住:能改名称,别改编码;能改属性,别动主键。
编码要短、清晰、结构统一。不要贪多。编码只是“编号”,不是介绍物料。
很多企业喜欢把分类、颜色、尺寸、品牌都塞进编码里,结果一个编码十几二十位,还容易出错、系统也处理慢。
正确做法是:编码只做唯一识别,其他信息写在属性字段里。
操作简单,不靠记忆,不靠经验。好的编码系统,应该让普通员工也能快速录入和识别,不需要靠“老员工经验”来查。
最好是系统自动生成、规则统一、权限分明。 谁能建档、谁能审核、谁能改,都在流程里定义清楚。
后期加品类、加属性,不影响原编码。编码体系要考虑企业发展: 将来品类变多、产品升级、新增字段……不能一变就打乱现有编码。
最好的方式是:主编码简洁固定,属性信息独立维护,编码结构不随分类变化。
为什么不能手动编?
人手动起名,容易重复、写错、记不住;
随便加的分类和属性,后期一改就全乱;
没有规则,谁建的都不一样,系统没法识别。
正确做法:系统自动编号 + 统一编码规则
在ERP系统里,一般有两种字段:
编码规则建议
编码结构:类别 + 关键属性 + 流水号,如 RM-SS304-5MM-00123
示例解释: RM = 原材料; SS304 = 不锈钢材质; 5MM = 规格; 00123 = 流水号,确保唯一
系统自动编号配置方式(以ERP系统为例):
进入物料档案设置 → 启用“自动编号规则”
设置前缀字段(如RM、SF、FG)
设置流水号起始值(从001或10000开始)
限定编码长度(如总长12位,防止过短或过长)
启用唯一性校验机制,防止重码提交
很多人一上来就想把“材质、颜色、长度、型号”塞进编码里,看起来是想省事,实际上是自找麻烦。
因为——编码是机器识别用的,属性字段才是系统分析和人查用的。
建议配置字段(可按表单字段方式配置):
为什么这么配?
ERP可以通过这些字段来做分类统计、库存分析、成本核算;
搜索时支持“模糊+多条件过滤”,不用再翻一大堆编码;
属性字段独立维护,更新不会影响编码结构。
物料编码一旦建好,它就不是躺在物料表里不动了,它要贯穿ERP的所有核心流程:
BOM管理
BOM节点绑定编码,系统才能识别“结构里用了谁”
产品换料、版本管理、BOM对比都靠编码进行追踪
MRP计划运算
编码作为唯一字段,匹配BOM中用量、库存现状、采购在途
MRP运算结果中的“计划采购单”“缺料清单”全部按编码输出
采购管理
采购订单引用编码 → 系统自动带出物料名称、单位、价格;
供应商报价绑定编码,防止“同名不同货”;
编码字段参与到采购分析、供应商绩效等数据看板
库存管理
出入库单、盘点单、库存调拨都以编码为主字段;
扫码识别物料编码,减少人工录入错误;
呆滞库存分析、库存周转率等指标,按编码进行维度分析
生产领料/报工
工单中的原材料和产出绑定编码,确保实际用料与计划一致;
系统报工、入库过程自动记录物料去向,便于追溯
财务成本核算
成本中心、科目归集都是按物料编码归类;
不同类别物料走不同科目,不同成本分类自动汇总;
编码还能支撑多级核算模型:标准成本 / 实际成本 / ABC分析等
供应链协同
编码一旦规范,供应商、仓库、工厂三方沟通清晰;
可将编码表通过API或Excel模板共享给上下游,减少认知偏差
①开启扫码识别,走编码字段
所有出入库、领料、盘点都走扫码流程
一码一物,减少误操作
②设置权限:谁建档、谁审核、谁能改
物料档案权限最小化:谁都能查,少数人能改
编码字段设为只读,确保系统生成后不可变动
启用变更日志,确保每一次调整有记录
③加一套“定期清理机制”
超12个月无动作物料 → 标记为“停用”
启用状态控制物料是否可被引用
替代关系字段,建立“新→旧”的升级链条,避免误用老料
物料编码,看起来只是个编号, 但它串起的是企业最关键的那几条线:采购、库存、生产、财务、协同。
只要你公司里有“物”,编码就是打基础的第一步。
它不该被忽视,也不值得复杂化。
做好物料编码,不是让系统更花哨,而是让流程更清晰、数据更可信、管理更可控。
上一篇:关于【Python数据分析案例】在微信中支付后无网盘链接的通知!
下一篇:没有了!